2017-02-01 22:39
《习得——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》选摘
和羹之美,在于合异
——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(2017年1月18日)
典出:《三国志·夏侯玄传》
原文:和羹之美,在于合异;上下之益,在能相济
释义:美食佳肴,在于能够调和各种不同的滋味;良好的上下级关系,在于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学习,取长补短。
解读:友善的中国人民自古就重视“和而不同”的理念,人与人、国与国可以有不同的观点、不同的文化,但是彼此间要开放包容、和谐共处。就如同做一道美味的羹汤,需要有各种滋味的调和。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、2500多个民族、多种宗教。不同历史和国情,不同民族和习俗,孕育了不同文明,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。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,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。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,而我们则要坚持交流互鉴,取长补短、共同进步,不应让文明差异成为冲突的根源,而应使其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、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。
相知无远近,万里尚为邻
——习近平在秘鲁国会的演讲(2016年11月21日)
典出:唐·张九龄《送韦城李少府》
原文:
送客南昌尉,离亭西候春。
野花看欲尽,林鸟听犹新。
别酒青门路,归轩白马津。
相知无远近,万里尚为邻。
释义:只要彼此相知,即使相隔万里也可以像邻居一样。
解读:中国人总是试图用一种心理状态去跨越时空的隔阂。比如“思接千载,视通万里”,“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”,一个物理上的时空,被中国人幻化成了诗意的存在。
而这跨接时空的,是中国人独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,既能用于朋友间,又能用于国与国之间。当然这也是有前提的。一是要平等,无论是朋友间还是国家间,交往一定要基于平等,平等是友谊的前提。二是要信任,相知无远近,相知就是不仅要知情,更要知心,面对共同的发展问题,只有信任才能产生合作。三是要务实,朋友间要有共同语言和事业,国家间要有相同的发展任务,优势互补,只有在不断合作干事中,才能深化友谊。
驰命走驿,不绝于时月
——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(2014年6月5日)
典出:《后汉书·西域传》
原文:驰命走驿,不绝于时月;商胡贩客,日款于塞下。
释义:送信的、传达命令的,每月都不断。形容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繁盛的景象。
解读: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中华民族和阿拉伯民族在历史上的长期交往,让人想起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。甘英、郑和、伊本·白图泰是名留青史的中阿交流友好使者。丝绸之路把中国的造纸术、火药、印刷术、指南针经阿拉伯地区传播到欧洲,也把阿拉伯的天文、历法、医药介绍到中国,在文明交流互鉴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。千百年来,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、开放包容、互学互鉴、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。当前,中国正在实施“一带一路”,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因为丝绸之路相知相交,是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的天然合作伙伴。双方应该坚持共商、共建、共享原则,既登高望远,也脚踏实地,让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尽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。
合则强,孤则弱
——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(2014年6月28日)
典出:《管子》
原文:夫轻重强弱之形,诸侯合则强,孤则弱。
释义:各国能够联合起来就强大,彼此孤立就弱小。
解读:世界上的国家同处于一个地球,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地球的生存环境。但这一条命运小船上的兄弟,却易生嫌隙,大小摩擦不断,两次世界大战几乎将世界逼到文明倒退甚至毁灭的边缘。而和平时期,我们又面临着气候变化、能源资源安全、网络安全、重大自然灾害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,这不得不促使我们放下武器,好好谋划,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。
所谓“合则强,孤则弱”,合作共赢应该成为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。合作共赢是普遍适用的原则,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,而且适用于政治、安全、文化等其他领域。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,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,积极树立双赢、多赢、共赢的新理念,才能达到“天下大同”的理想状态。
孤举者难起,众行者易趋
——习近平在亚非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(2015年4月22日)
典出:清·魏源《默觚·治篇八》
原文:孤举者难起,众行者易趋;倾厦非一木之支也,决河非捧土之障也。
释义:一个人独自举起重物可能会很困难,但许多人一块行走则容易走快。
解读:合作的意义无需多言,“一加一大于二”的道理许多人都懂,问题在于如何去做。一句话,互利共赢、优势互补。合作的意义在于,双方以各自的长处,弥补对方的短板,借助对方的优势,共同发展好。对于国家来说同样如此,一个开放的中国,如今正处在最希望与其他国家合作的时代。这就是为什么,“一带一路”、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、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一系列措施,以世人称赞的开放速度,加快着与世界各国的融合发展。中国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,同样愿意取人之长补己之短,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,向世界虚心学习,共同进步。
大海之阔,非一流之归也
——习近平在澳大利亚联邦议会的演讲(2014年11月17日)
典出:明·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十六回
原文:臣闻大厦之成,非一木之材也;大海之阔,非一流之归也。
释义:高大的房屋建筑的建成,不是靠一棵树的木材原料就能做到的;大海之所以辽阔,不是靠一条河流的水注入进来就能形成辽阔态势的。
解读:国之交在于民相亲,任何两个国家之间的友谊金字塔,都需要两国民意的坚实基础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,中国已经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建交,然而真正影响两国关系的,是中国人民与这些国家人民之间源源不断的相互理解和友谊。
对这个问题的深刻理解,导致中国在与其他国家交往时,反复强调民意基础的重要性。无论是“一带一路”还是与具体国家的交往中,无论是领导人出访还是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,民意与友谊,始终是中国向世界伸出的橄榄枝。
既以为人,己愈有;既以与人,己愈多
——习近平在斐济媒体发表署名文章《永远做太平洋岛国人民的真诚朋友》(2014年11月21日)
典出:春秋·老子《道德经·第八十一章》
原文:圣人不积,既以为人,己愈有;既以与人,己愈多。天之道,利而不害。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
释义:圣人不存占有之心,而是尽力照顾别人,他自己也更为充足;他尽力给予别人,自己反而更丰富。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,而不伤害它们。圣人的行为准则是,去做事,但不争。
解读:双赢是一种智慧,在个人生活中如此,在国家交往间亦然。既然选择了与人合作,就需要处处为对方考虑,帮助对方实现利益最大化,真正为他人着想,才能实现真正的双赢。
以上内容来源于《习得——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》,摘选。